feature picture
Apple

iPhone 14 Pro 熱銷,標準款卻乏人問津,蘋果市場區隔的策略出了什麼錯?

2022-09-15 數位時代 陳建鈞
分享
收藏
已完成
已取消

iPhone 14 系列在世界各國開放預購,眾多果粉第一時間預訂了心目中的愛機,而這次各方披露的資訊都顯示出,經歷預購開跑的第一個週末後,Pro 及 Pro Max 兩款高階機種成為銷量最佳的款式,而 iPhone 14 及 Plus 表現都不盡人意,也反應了蘋果這次更新集中在高階款式的策略影響。

高階機種表現優異,但標準款式銷售不佳

有地表最強蘋果分析師之稱、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 iPhone 14 主要市場線上預購的分析文章中指出,與 iPhone 13 系列狀況比較的話,iPhone 14 Pro Max 的表現優於上一代、Pro 保持中性,而 iPhone 14 及 Plus 則相對較差,砍單的可能性正在增加。

延伸閱讀:舊 iPhone 能拿到全家換錢!鴻海透過超商回收二手機,打算做什麼呢?

其他分析師的研究,也報告了類似的結果。根據《彭博社》報導,凱基證券分析師 Christine Wang 提到,預購資料顯示 iPhone 14 Pro Max 是最暢銷的款式,表現優於 iPhone 13 Pro Max。她認為 iPhone 14 這次的定價相對親民,對未來銷售成長是非常有利的。

iPhone 12 Pro 與 iPhone 12 Pro Max.jpg
這次硬體、功能上的更新多集中在Pro及Pro Max兩款高階機種,也導致iPhone 14及Plus乏人問津。

中國身為蘋果成長最快速的市場,同樣在預購數字上表現出類似的趨勢。《南華早報》指出,儘管消費者抱怨這次不夠有新意,加上經濟衝擊導致消費者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放緩,iPhone 14 系列線上預購依然火熱,以高價位的 Pro 及 Pro Max 最為熱門。

《南華早報》提到,開放預購 24 小時後,京東上 Apple Store 的 iPhone 14 系列預購數量就超過了 200 萬部,且很大部份歸功於 Pro 及 Pro Max。Pro 的預購量超過 100 萬部,Pro Max 的預購量也接近 80 萬部。

郭明錤分析,兩款高階機種占中國消費者預購量的 85%,而 Plus 則最乏人問津,只占預購量的 5%,Pro 及 Pro Max 的熱烈需求也導致等待時間已經拉長至 5 到 7 週。

更新集中高階機型,消費者對標準機型無感

蘋果在這次秋季發表會中,端出了 iPhone 14、Plus、Pro 及 Pro Max 四款新機型,其中最受人詬病的地方在於,iPhone 14 及 Plus 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,新的「動態島」功能、4,800 萬畫素相機、A16 仿生晶片等較亮眼的更新,全都集中在 Pro 及 Pro Max 兩款高階機種。

延伸閱讀:把槽點變亮點!iPhone 14 Pro 的「動態島」是?蘋果發表會亮點一次看

取而代之的是,蘋果在美國 CPI 超過 8% 時凍漲手機價格,希望藉由相對划算的價格籠絡消費者,並且讓高、低階機種分層更加明確。另外,蘋果取消了銷量不佳的 iPhone Mini,用大螢幕的 iPhone Plus 作為替代。

Apple-iPhone-14-iPhone-14-Plus-hero-220907-geo
雖然iPhone Plus是頂替銷量不佳的mini登場,但出道表現不佳,銷量岌岌可危。
Apple

但郭明錤認為, iPhone Plus 的銷量顯然遠遠低於蘋果預期,表示蘋果今年針對標準機型的區隔策略,又再次失敗了。 iPhone 14 及 Plus 在正式上市時都會有現貨,反映兩者需求不振,預購情況不如 iPhone SE 3及 iPhone 13 mini,假如正式上市後沒有改善,蘋果可能會下修兩款機型的出貨預測。

這次發表會中為人詬病的一點在於,iPhone 14 及 Plus 仍然使用與 iPhone 13 Pro 同款的 A15 晶片,沒有代數的升級讓消費者幾乎無感。 郭明錤就在推特上表示,蘋果應該將 A16 命名為 A16 Pro,iPhone 14 及 Plus 使用的 A15 則改名為 A16,這樣能更有助於兩款標準機型的銷售。

另外,郭明錤認為蘋果應該調整處理器先進節點的命名,未來蘋果會在 3 奈米製程上停留好一段時間,開始為命名做準備對產品行銷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蘋果這次在高階機種與標準機型的區隔,成功吸引了大量果粉投入 Pro 及 Pro Max 的懷抱,但也顯然蘋果對標準機型太過有信心,導致銷售狀況不如預期。郭明錤指出,Pro 的強勁需求至少可持續到 11 月,但之後假如蘋果沒有增加 Pro 的訂單,iPhone 14 及 Plus 的潛在砍單可能會抵銷這次客單價上升帶來的營收成長。

智慧型手機發展到現今地步,未來硬體上的升級勢必會越來越緩慢,蘋果必須重新思考無論在實際的功能或行銷上,該如何捉住消費者的心,才有辦法繼續引領智慧型手機市場。

資料來源:Bloomberg南華早報Medium

(本文出自數位時代

繼續閱讀 Apple 時事觀點
相關文章
會員專區

使用會員功能前,請先登入

  •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,一次提升領導力
  •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、名人金句抽籤
  • 收藏文章、追蹤作者,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
  • 定向學習!20 大關鍵字,開放自選、訂閱
  • 解鎖下載專區!10+ 會員專刊一次載
追蹤我們